农大党字〔2013〕8号
(2013年3月12日印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山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结合我校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的整体部署,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进一步坚持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
(一)以内涵发展谋求质量提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完善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优化专业结构,整合教学资源,加大教学投入,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
二、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二)领导重视教学。本科教学作为学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教学中心地位。学校每两年召开一次全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每学年就本科教学工作召开一次党委扩大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两次本科教学工作专题校长办公会议,着力研究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全校服务教学。各级干部、广大师生要充分认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教学中心地位”的重要性,形成“质量立校、质量兴校、质量强校”的共识,牢固树立“质量强校,教学中心”的理念。要自觉围绕这一理念,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认真履行各自的职责,形成全校上下共同关注教学、服务教学的良好氛围。
(四)经费优先教学。学校年度预算要优先保障本科教学业务费、教学差旅费、体育维持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等四项经费,并确保生均教学经费稳步增长且新增教学经费优先保证实践教学。要进一步加大教学基本条件建设经费的投入力度,力争到“十二五”末教学基本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五)制度规范教学。围绕《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本科教学工作规程》的修订,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教学管理工作。修(制)订《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本科生学籍管理规定》、《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外聘教师管理办法》、《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晋职教师教学考核办法》等规章制度。
(六)科研促进教学。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促进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建设成果,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及时将科研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引入教学实践中,将科研的优质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质资源。推进重点实验室、科学研究基地等向本科生开放,将学生实习实训以及申报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与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三、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布局
(七)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结合学校总体发展规划,申报增设10-12个新专业;依托优势学科、重点学科,重点建设4-6个能体现学校学科优势与办学特色的专业;要充分结合生物、信息等领域的科技创新成果,提升和改造一批传统农科专业;启动专业提升计划,扶持10个左右具有潜力但基础相对薄弱的专业,通过优化培养方案,改革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提升专业发展活力。
(八)推进专业评估。制定专业质量标准,学校定期开展专业评估,按建设水平、影响力和社会需要等进行排序;逐步实施专业预警与退出机制,对建设水平低、学生不满意、社会需要少的专业,或连续四年学生就业趋势偏低的专业,给予预警、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尝试开展行业用人部门深度参与的专业评估,增强人才培养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积极准备参加国家专业认证工作,遴选1-2个专业开展专业认证。
(九)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支持各专业在明确定位的基础上,结合学院实际,试点专业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大类招生模式和机制,选拔培养基础扎实、具有创新潜质和学科特长的学生,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四、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遵循教育内外部关系规律,以教育部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调整专业培养方案,合理定位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
(十一)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继续深化应用型、复合型、研究型等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大类培养”、“励志班”模式;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建设4-6个“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参与“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专业,应明确按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要求,在优势农林学科专业,构建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国家或省级特色专业,构建复合应用型、实用技术型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抓好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合作,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推动各学院至少与1-2个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合作,创建产学研、农科教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五、进一步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
(十二)切实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建设。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讲义、进课堂、进头脑。创建大学英语自主学习中心,推进基于网络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个性化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制定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开设双语教学,建设一批双语课程。进一步加强计算机教学改革,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获取知识、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加强体育教学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不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进一步加强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建设,完善公共艺术课、创新创业课、人文素质课的课程设置,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十三)开展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按专业或专业方向以模块化的形式探索构建专业核心课程群,整合学科专业的相关课程,整合教学内容,实现课程之间知识的融通与衔接。以课程群为中心建设教学团队,要求专业核心课程群的负责人由教授担任,团队成员由若干名教学经验丰富、知识面宽泛的教师组成,实现课程群教师的“一专多能”。
(十四)推动优质课程资源共享。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每年建设校级精品课程5-10门。同时,强化省级以上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以此为基础,力争再建设一批具有农林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和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推进网络辅助教学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提高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利用率。
(十五)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坚持以教学研究推动教学改革,以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质量提升的思路,以教改研究与立项为抓手,着重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评估等方面开展研究,在今后三年内,建设校级项目60项,争取获得省级项目30余项,不断提高学校的教研水平。对于立项的省级以上教学研究项目,有经费的学校配套资助,没有经费的给予适当资助。加强对已立项的省级和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的管理与指导,按期进行中期检查和成果验收。加大各级教学成果申报,争取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5-20项;加大省级以上教学成果的奖励力度,提高教学成果在教师职称评聘等方面的比重,激励广大教师参加本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确保教学改革多出成果、出好成果;不断扩展优秀教学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坚实的保障。
(十六)深化教学和考试方法改革。转变单纯灌输的教学理念,大力推广研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科学运用教育技术手段,对多媒体课程教学进行评价,鼓励教师开发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深化考试方式方法改革,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过程考核和动手操作能力考核的转变,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六、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
(十七)完善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各学科专业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农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加强对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鼓励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与社会合作建立实习、挂职或调研基地,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十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级、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专业实验室建设以及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新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2个。大力推进实验教学内容改革,不断提高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例。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实验室的建设,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优质资源共享度和利用率。
(十九)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等担任兼职教师。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管理体系与相关制度建设,引导和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开展课外科技、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业能力。依托农科教、产学研、科技服务等专项活动,推动学生创业活动与行业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加快学生创业成果的推广、转化和应用。
七、进一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二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风促学风。多渠道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加强以“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主题的师德师风建设,以建设师德高尚、严谨治学、刻苦钻研、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影响和促进学风建设。制定《ty8天游登录测速登录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年度考核、职务评审、岗位聘任、绩效考核、评优表彰奖励等的重要参考与依据,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二十一)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进一步推进考风考纪建设。课程考核要根据学生出勤、作业完成情况评定平时成绩,以促进学生的平时学习。狠抓旷课和迟到、早退等现象,形成良好的教学秩序。各学院要认真研究本学院学生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学生校纪校规的教育和诚信教育。要大力加强考风建设,严格考试纪律,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预防和制止考试作弊行为,对考试作弊者,按规定严肃处理。
(二十二)强化学生自律教育,促进学风建设。通过课内、课外多层次教育活动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全面引导,为学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以入学教育为起点,以学生骨干为重点,以集体活动为载体,全面加强学风建设。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课外学生集体活动,落实课外学分制度,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个性塑造、身体锻炼等结合起来,通过塑造良好的学习风气,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协调发展。
八、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三)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和集聚一批高水平学术人才和优秀教师。充分利用设立“院士工作站”和“三晋学者”岗位的机会,通过全职引进和柔性引进方式提高学校重点学科的团队科研水平,力争用5年时间培养出学校自己的“三晋学者”和国家级人才人选。扎实做好现有“百人计划”人才引进工作,争取引进更多高水平的全职“百人计划”入选人才,力争在国家“千人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有所突破。通过职称评审导向作用和岗位职责的制定,强化教师的科研进取意识。主动联系同类学科拔尖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签订人才合作培养协议,开展双向人才交流活动,充实教学和科研一线队伍;继续开展访问学者工作,选拔优秀青年教师进行一年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鼓励各学科以团队形式主动参加校际科研合作,不断扩大科研人员的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能力。
(二十四)规范教师考核机制,促进教授上讲台,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教学。教授每学年至少要为本科生讲授一门课程。如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未完成本科课程教学任务的,学校不再聘任其教授职务。在教师职称评聘中,实行教学考核一票否决制,凡教学考核达不到规定要求的教师不得参与职称晋升或岗位评聘;对教学效果差且学生反响较大的教师,学校要给予帮扶,仍无明显改善者,暂不安排教学工作,要求其学习进修(进修期间停发岗位津贴)或调离教学岗位。选拔一定数量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健全研究生助教聘任、培训和管理制度。
(二十五)完善教师教学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本科教学。开展“教学技能竞赛”、“我最喜爱的好老师”、“精彩一课”、“教书育人先进个人”等评选活动,进一步总结推广“中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的好做法和好经验,表彰在本科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提高教师对本科教学工作的认同感和荣誉感。积极引进、鼓励校内外著名专家、博士生导师为本科生授课,或开设专题讲座,努力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二十六)加强教师课堂教学业务能力培养,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系(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并健全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一方面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创造条件让教师深入生产一线实践锻炼和学习,促进教师产、学、研、教等各方面知识、能力、水平的整体提升;另一方面积极聘用校内外高水平学者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事业专家承担部分教学任务或开设讲座,优化ty8天游在线登录结构,丰富教师资源。加强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培训工作,实施公共基础课教师提升计划,通过培训提高、订单培养、建立公共基础课教学中心等措施,提高公共基础课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九、进一步推进教学管理体制创新
(二十七)建立教学评估长效机制,不断完善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立健全以院部本科教学动态评估和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为主要内容,以学校、学院两级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为主要手段的本科教学评估长效机制。将评估结果作为院(部)和个人考评的参考,切实提升我校本科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坚持校院两级领导听课制度,健全专家评教、同行评教、学生网上评教制度;完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形成领导、专家、同行、学生“四位一体”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把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评优评先、年度考核、岗位聘用的参考,继续实施期初、期中与期末“三项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加强教学督导组和教学信息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
(二十八)服务学校发展大局,积极推进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改革。逐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机制,学校的职能部门要转变管理职能,把管理重心下移,把工作重点放在规划、计划、检查、监督等职能上,并加强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作。同时,充分发挥学院在教学管理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院切实成为教学建设和实施的主体。在保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特色的前提下,明确学院层面的教学管理职责,赋予各级领导不同的教学管理职能。高度重视基层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设立教学秘书岗位,聘用高素质专职教学秘书,完善教学秘书的选拔、任用、培训、管理、转岗、职务职称等方面的政策和措施,保证基层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十、进一步探索国际化合作办学
(二十九)积极拓宽合作办学渠道,开展校际学生培养交流。解放思想,通过在校内开展国际教育巡展活动等形式,营造国际化教育氛围,提高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意识。加大与境外大学、研究机构间的合作培养人才力度,建立健全学分互认制度。积极探索境内外共同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有效利用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境外学习交流的机会。积极吸引国外留学生来校进修或攻读学位,努力提高我校国际化程度。
(三十)挖掘海外优秀校友资源,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挖掘我校的海外优秀校友资源,与省“百人计划”和“外国文教专家”引进工作相结合,开展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研讨活动,活跃我校教师的教学思想,营造与国际教育接轨的校园氛围,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大力引进境外优秀专家来校授课或开展教学领域的交流活动,在重点学科优势专业优先引进境外优秀教材。